一、银联重磅公告,中汇支付收单资格终结
近日,中国银联官网发布一则重磅公告,《关于终止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银联收单业务资格的公告》 显示,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终止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的银联收单业务资格。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支付行业掀起波澜。中汇支付曾是支付领域的老牌企业,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而在此之前,其支付牌照已被注销,如今收单资格又被取消,无疑宣告了这家支付公司在行业内的逐渐式微。
二、中汇支付:从辉煌开局到步步沉沦
(一)初获牌照,业务多元布局
中汇支付成立于2009年,在2013年成功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许可证。彼时,其业务类型涵盖互联网支付牌照和银行卡收单牌照,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支付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可谓手握一手好牌。
(二)牌照范围收缩,问题初现端倪
然而,好景不长。早在2016年1月5日,中汇支付因信息泄露事件,给客户造成巨大损失。这一严重问题直接导致其互联网支付许可遭中国人民银行注销,并且停止了在黑龙江、吉林、宁夏等12个省(区、市)的银行卡收单业务。此后,中汇支付并未痛定思痛有效整改,反而屡次触碰监管红线。2023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汇支付存在未按规定办理特约商户资金结算、未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管理、未按规定设置收单银行结算账户等三项违法违规行为,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328.11万元,罚款6762.55万元,处罚金额合计超过8000万元。在2023年1月第五批支付牌照续展中,因存在相关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中止对其《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申请的审查。直至2025年1月,中汇支付的支付牌照正式注销,备注信息为“不予续展(换证)” 。
(三)债务纠纷缠身,经营雪上加霜
在债务纠纷方面,中汇支付同样麻烦不断。2018年,奥马电器对中汇支付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为2.25亿元,已全部计提坏账准备。2019年6月,间接拥有中汇支付6.44%股权的深圳市东土优选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要求中汇支付及其相关方偿还高达2.66亿的借款及利息,在沟通无果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20年5月底,中汇支付被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债务欠款高达2.66亿元。如此严峻的债务危机,使得中汇支付的经营能力大打折扣,市场形象也一落千丈。
三、多次清算异常,敲响企业丧钟
(一)系统问题频发,财务损失巨大
中汇支付的倒下,是其自身违规经营的必然结果,也是支付行业监管环境日益趋严的体现。作为一家持牌支付机构,在其发展历程中,多次出现重复结算等严重问题。2016年,中汇支付的系统问题导致资金清算异常,不仅给自身造成巨大财务损失,也让合作商户遭受牵连。2017年,中国银联发布《中汇支付差错处理提供虚假材料的通报》,指出中汇支付提供的证明材料存在营业执照、身份证件等多类造假行为,且被退单及争议数量激增。据统计,该年中汇支付收到多张罚单。即便如此,2018年中汇支付仍意外成功续展。但它并未吸取教训,同年8月,系统再次出现异常,向商户重复打款。有商户爆料,当天出现刷卡55万,收款170万的闹剧,此次系统混乱导致中汇支付直接损失3.6亿。为挽回损失,中汇支付冻结了多家商户账号,这一做法引发了商户的强烈不满。随后,上千名用户投诉中汇支付旗下产品刷卡不到账,各分公司逐渐“失联”,无法支付代理分红,合作代理商纷纷转向其他产品。
(二)实控人被查,企业走向末路
外患不止,内忧又添。2019年,中汇支付的实控人尹宏伟因涉嫌违法被立案调查。2020年,尹宏伟卸任融金中汇董事长和中汇支付法人。此后,中汇支付一直未能扭转走向下坡的局面。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支付行业进入加速调整期。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的合规要求不断提高,对存在重大违规行为和经营不善的机构加强了清退力度。中汇支付长期积累的种种违规和经营问题,使其难以符合监管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最终支付牌照不予续展而被注销,如今银联收单业务资格也被终止,彻底走向了末路。中汇支付的案例警示着整个支付行业,合规经营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任何违规行为都将受到市场和监管的严惩 。
-
2024-08-29中汇支付加大追讨重复支付款项力度,密集起诉追讨结
中汇支付在面对技术故障导致的重复到账问题后,如何积极采取法律行动进行追讨,并探讨了其面临的业务缩减、监管处罚以及法律纠纷等挑战。文章强调了合规性和业务稳定性的重要[...]
